爆红的背后,有哪些可复制的运营策略

我跟很多做运营的同学聊天的时候发现,大家会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感,这个焦虑从何而来?

我觉得核心是这三个关键词:压力很大、方法特别多、变化非常快。

很多运营行业里的专家,都有过非常多的实操案例,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这些案例里,其实是在不断更新,不断改进,不断推陈出新的。

如果一直学习和使用已有的套路和方法,毫无疑问,会是完全失效的状态。

所以,在方法这么多、变化又非常快的形势下,在运营指标的压力下,很多运营的同学就会处在一个很着急的状态中。

我希望接下来的分享的内容,能稍微缓解下大家的焦虑。

一、运营的三个趋势

首先,先看人。我们经常谈人性,讲流量,讲用户。是的,因为我们的运营不是面对一个功能或一项技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那么,看人的话,我们的焦虑来自于哪里?几乎全部来自于流量。大家会说,流量红利没有了,所以焦虑。

运营策略

流量红利确实是随着人口每年增幅的减慢,看似一点点在消失。但流量消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新的红利,就是人口结构红利。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大概在2012年左右,当时脉脉刚起步,突然有一天,晨兴资本的投资人跟我们聊,说有一家公司运营的状态不是很好,你们要不要考虑收了它。

当时,快手还不叫快手,是制作动图的小工具,当时我跟脉脉创始人林凡在看这个产品,想着要怎么跟脉脉结合。

但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户群,没法结合。很快,这个产品便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了。

突然有一天,大概是在2016年左右,短视频领域里出现了一个黑马,就是快手。

我们在复盘整个快手的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它初期的很多策略并不是花钱买流量,也没有能力做大规模的市场品牌宣传。

他的产品做对了一件事,大概是在2013年左右,处在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的衔接点。

很多四五线城市还没有被苹果手机普及,他们用的是几百元的准智能机,能用美拍吗?会崩。能用秒拍吗?也没戏。

但快手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性能差、内存小的手机都能用,再结合这种下沉式的渠道打法,在乡村里电信营业的小卖部里,去分发这样的APP,才会有这样的机会。

分享快手的案例,其实是想讲,现在我们在讲消费升级,也有人讲消费降级,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但看的是完全不同的用户群体。

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大的宏观的视野里来看这个问题。

我们做运营每天都在变,方法和手段在变,但我认为我们的思维和整体的运营思想,应该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如果是站在现在看现在,永远是跟风,会非常累,必死无疑,这是我们亲身实践过的。

1.年龄在变,生活方式在变

围绕这个点,你会看到我为什么会把GDP、人均支配的财富放在这儿,这件事跟运营有关系吗?好像没什么关系。

运营策略

我也在犹豫,我首先想跟大家聊这一点的目的,就是在我们面对用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70、80后是赚钱最多,但最没时间去花钱的一批人,为什么?

要养房和养娃。

最享受生活的是什么人?——60后和95后。

95后都在玩,60后也在休闲,也在娱乐,在休息。

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圈层的人群,他们的行为方式,其实是不一样的。

比如像我们公司会有一批93、94年之后的同学,这些同学很有才,到我们公司之前明确问,你们公司有没有加班?我说加班肯定是会有的。

你进入创业公司为什么会问这件事呢?

他说,其实我并不是偷懒,也不反对加班,只是我周六的时候要充电学东西,我是上画画课。

做运营、学画画,听上去也说得过去,我们的运营是需要会PS和Sketch这类工具的。

还有的同学说我要学日语,这跟工作有什么关系呢?跟工作没关系,但就是喜欢。

还有喜欢机车的,经常一到假期就会去攀岩和潜水。

从这些同学中,你就会发现,我们面对的这些年轻的群体,他们已经不像十年前,或者五年前的这批人。

他们的兴趣圈层化是非常明显的,哪怕都喜欢TFboys,你喜欢王源,我喜欢易烊千玺,咱们都不是一类人。

老年人会是这样吗?比如我们的很多爸爸妈妈,有的是在北上广深,有的是在家乡。

我们一位运营小伙伴曾经运营过上百万的老年粉丝,基本上50岁以上,去做面对这个人群的知识付费产品。

 

他们的用户从哪儿来,他们真的是落地到线下,北上广深的各大公园里,我们这些同学全都去过了。

你会发现老年人他们的聚合能力非常强,一个话题抛进去之后,其实没有很多广告,如果有发广告的人,他们会主动把他踢出去。

在给这些老年用户推广知识付费内容的时候,什么是最有效的?经过很多尝试之后,发现是模特队。

为什么是模特,为什么不是广场舞?

因为老年人不觉得自己很老,老年人要把自己展示出去,要把自己的健康和心态秀出去。

在这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认同感,和自身的满足感,他们就是拥有这样一种心态的群体。

2.互联网环境的变化

聊完用户的变化,再看看互联网环境的变化。

运营策略

虽说微信是一个基于手机系统的app,但实际上它每天的使用量超过九亿,甚至十亿,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不止一个微信号。

你会看到,随着互联网的这种基础设施的每一次升级其实都会产生一个大的变化,以两个点为例:

第一个关键节点:搜索的出现。

2003年以前还没有搜索,为什么没有搜索?因为在那之前,中国互联网的网站只有几千个,一个网址导航就能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了。

但后来为什么会有了像百度这样公司,为什么还会有后面的搜索市场的巨大的增长?

是因为那个时候信息量已经起来了,到了2005年时,网站数量已经达到十万个。

用户有了这种精准获取信息的需求,所以搜索才能够真正的出现,并且能够非常快的发展。

第二个关键节点:微信。

到了微信社交网络的时代,我们看看这种基础网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跟移动基础运营商相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其实从通信信道,从提供的增值服务的功能来讲,变化不大,你同样可以发信息通电话。

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社交关系。

微信在它的网络基础上,提供了人的社交关系。

运营策略

虽说在之前的移动运营商层面,你的手机也会有电话本,但是电话本使用的门槛和连接性,明显低于微信的通讯录。

微信产品的本质依然是通讯工具,它既不是支付工具,也不是资讯平台,为什么在微信里,通讯录会占据优先位置?

是因为它最核心的基础是通讯工具。

②支付手段的代际变化

微信促成了小额、碎片、即点即用的支付通道的建立。

如果没有这样非常方便的支付通道的形成,不管是拼多多还是小游戏,都不可能发展起来。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肯定会导致我们的运营和产品工作方法发生巨大的变化。

3.人群的行为特征在变化

运营策略

随着人群结构和基础网络的变化,你会发现,用户其实越来越向一些小圈层延展。每个小圈层看上去小,但是爆发力非常强。

比如,微信指数上面的几个词,这些词都不算大词,像说唱,它和最近的《中国新说唱》节目也有一定关系,但我们会发现周围喜欢这样亚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了。

那么,这样的微信指数是能够达到上百万的。

而像范冰冰和吴亦凡这样非常热的明星大词,其实也就不过是同样的量级。

所以,可以说“说唱”还是个亚文化吗?能说它是非常小众的群体吗?其实很难讲。

所以,再看我们的用户,过去可能我们在做工具的时候,会把一个用户当成是一个人来看待,没有任何问题。

但其实现在我们的看法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多面性。

我今天站在这儿是分享者,我回到公司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回到家面对宝宝,我是个宝爸,我还喜欢滑雪,当我面对雪友的时候,我是一个小回转高手。

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多元化和多面性的,所以,其实我们在面对这个用户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只看到人这个颗粒度是不足够的。

 

因为如果只看到这个颗粒度的话,我们就只能默认为他是一个画像。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并不是这样。

我们针对用户做运营的时候,我们在找这个用户的时候,其实是在找用户的场景,以及他在这个场景里面的画像。

那么,当他出了这个场景,他可能是另外一个画像。

所以当我们在做运营的时候,我们是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基础的思考在这边的。

而且用户画像一致的人,他们才能够产生更强的凝聚力、认同感、趋同性,你的运营手段才能够得以应用。

二、运营的核心

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方法,其实是在把变化多端的内容简单化,为什么要简单化?

因为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运营人,今天站在这儿,我希望用说人话的方式把运营说明白。

运营的活儿是什么样的活?我这个指的并不是一个COO,或者是一个运营总监考虑的问题,而是每个运营同学要去考虑的问题。

运营策略

会有三件事,第一件事你要找什么人,他在哪儿,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二个,你跟他说什么话,怎么跟他说。第三件事,他从没从。

我们用专业术语翻译一遍是什么?——用户画像,用户场景,传播方式和传播介质,以及路径转化的数据分析。

这块我在尝试总结一个模型,我更希望我们在看待一个运营事件的时候,在看待一个运营工作的时候,会尝试用这样的方式。

1.我们需要看的更多是感受

这个感受背后其实就是需求。作为产品来讲,首先我们看的是用户的基本需求。

比如,我们完成某次支付和购买,或者完成某次找人和联络,或者我们完成了某次信息查询。

但这个东西仅仅是表面,这是用户的动作和行为,而在其背后,一定是有一个用户更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比如大家今天来听这场会,我相信在座的每个人的需求也许是有所差别的。

有些人是为了连接人脉,获取信息;有些人可能仅仅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有些人可能是为了看到一些干货有价值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工作。

所以,即使我们是同样画像的人,每个人心理的需求也不一样,可能还有一种人,今天开个会就是为了分享朋友圈去应付一下老板。

用户的动作背后,一定会有他心理的驱动力,而这个心理驱动力可能是双向的。

运营策略

比如我如果要获取认同,那么可能就会有人不认同,这是一个两面的东西,我如果去炫耀,那么就会产生嫉妒,我如果是去帮助他人,可能就会引来争议。

换句话说,就像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做QQ虚拟形象。

运营策略

当时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用户购买了这套服装,我再给他显示完整的虚拟形象,如果他没买就不展示,这是很理所当然的设计。

后来我们把方案变了一下,就大幅度增长了收入。

大家如果用过QQ的话,就会发现,你如果没有购买,你在朋友面前的虚拟形象是光着身子的。在一个男生和女神聊天的时候,这是很没面子的一件事。

在我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改版,其实都是围绕着用户的心理诉求在做功课。

当我们做这件事的出发点改变之后,就会看到在整个市场的度量会发生很大变化。

如果你现在回想三年前做拼多多,做一个电商,你还有机会吗?不可能,腾讯拍拍死得多惨,腾讯里面最能打的一批人。

三年之前的拼多多凭什么会有机会?

运营策略

我的看法:

① 关系链

拼多多确实利用了很好的关系链,利用了这种关系链的传播,再去快速把它量级做起来。

同时这个过程中,利用了人们占便宜的心理。

我觉得这件事还不完整,因为去打低价和爆品的电商太多了。只有低价是不足以赢得信任的。

② 向下圈层的渗透

我们会看到在电商的这样一个传统的行业里面,在三年之前,渗透率算是30%,但是还有70%的人并没有覆盖到。

很多老年人和三四线用户,在拼多多之前,他们没有用过京东和淘宝,也没有开通注册复杂的支付宝。

但现在,微信支付已经被他们的子女帮忙装好了。

③ 利他

他们分享这些东西绝不仅仅是自己占便宜,而是我带你一起去占便宜,这个有一个利他性质的心理。

这个东西便宜,而且还真的可以用,很多人是在很诚恳的用着这样的产品。

这个时候,如果之前我们光从需求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够的。现在要把需求层面,再往下延伸一步,就是找感受。

2.谈增长

在运营领域大家都在谈增长,那么,我是怎么理解增长的?

 

我认为它的本质是流量,或者说用户的信息传递的方式,从过去链状的传播,变成一种树状或者网状传播。

比如过去很明显的是,我在搜索上做这样一个广告,用户通过这个链接点进来,最后转化到一个购买,这个故事就结束了。

但是现在到了一个社交网络环境下面,我们发现用户是在分角色,就跟我刚才提到的用户分画像是一样的。

在用户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是这个产品,或者说工具的一个使用者。

那他使用的同时,其实他就有可能会被转化成一个分享者。

举个例子:

有一家在做泰国游的公司,他们过去做的方法,只是去接单,把这些人送出国外,把酒店机票都订好,就结束了。

但是在他新的做法里,会把线路打包,包装成为家庭主题。

比如说跟宝宝,或者跟老人这样的主题游。

而在主题游的过程当中,他会在某个段落赋予一定的内涵给到用户。

比如零到三岁宝宝的安全感建立,三到六岁的小朋友的积极心态建立,或者老年人,五十岁,六十岁老年人挑战自我的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付钱的人,就是爸爸妈妈。

也就是说这些70后80后的人在干什么,一是管付钱,二是管拍照。

有一个妈妈一天拍了500多张照片,发了50条朋友圈,这个妈妈有五千个微信好友,这就是刚才提到的易感人群。

后来我跟这个创始人讲,你干这个事的时候你都不应该要人家钱,你让人家免费玩这一趟。

是因为一个做微商的宝宝妈,和一个只在家里边照顾小朋友的宝宝妈,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用户人群的画像、她们的圈层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个时候做运营,就需要去定义是什么样的人。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引导用户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使用我们的产品,在使用产品之后,会生成什么样分享动力,在什么样的场景和路径当中去做传播。

看到这个分享物料的人,看到这样一张照片,看到这个故事,或者看到这个情景的人,他们将会怎么行动。

所以我认为这个其实是跟我们过去做产品和运营,是非常大的一个差别所在。

这样来看,会发现机会和竞争就不太一样了。

比如以竞争为例,什么样的对标,或者什么样的竞品,才会对我们产生威胁。

可能不一定是说我在做知识付费,他也在做知识付费,我们两个就是竞争对手,不一定。

我做的知识付费,可能我做的核心目的,就是让我的用户去赖以谋生的,你做了那件事,你是在解决用户的焦虑感。

比如,我们曾经分析过中国四、五线城市在用知识品类的案例。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发现是,有一个炸油条的栏目特别火。

这是四五线城市一个典型的,不知道做什么的屌丝男青年所查的一个东西,而且这个事还是付费的。

这个内容如果放在「得到」上,就不合适。

其实我觉得从竞争的这种角度来讲,也不见得说我们都做知识付费,或者说我们都做工具,我们就是一样的东西。

就像陌陌把探探收了去做左滑右滑,微信不会去做这个。

运营策略

为什么它会这么来做?是因为在微信的朋友圈当中,互动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实分享才重要。

而在单一的产品场景,和一个社交场景当中,你给他的选择太多,他就一定会被分流。

这件事在运营当中是同样适用的,因为我们发现运营的小伙伴,每次做活动的时候,他总希望在一个产品中做很多事情,很多时候用户就分流了。

我想提一个非常非常细的东西,当你从一个分享的海报进入到拼多多小程序里,用户如果不喜欢,他会有三个行为:

运营策略

第一个行为是点击右上角的小圆点,把这个小程序关掉。

第二个是右划屏幕希望返回到原来的场景。

第三个行为,是左上角的返回按钮。

运营策略

你会发现拼多多产品设计当中,他在弹开这个界面的时候,是先弹开首页,再弹开回流页面,这两个页面的展现的时间差在0.5秒以内。

这个东西会有什么好处?就是刚才用户三个返回动作,大概率会回到商品首页。

这个时候就有可能用户被引导着购买了。

这个只是它众多的运营和产品细节里,非常小的一个办法。

大家都在做低价引导,都在做分销和拼团,但怎么引导和转化,才算是做得足够细致,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运营和产品,在未来的时间里,已经越来越不会有那么明显的分界了。

这个界限可能会越来越小,并不是说产品面向的是技术,运营面向用户,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是在面对用户。

目前运营角色的画像,就已经把过去很多市场和公关要去做的事做了。

产品其实正在做的是一个去产品的过程,因为用户在一个页面里面,你是拼多多,还是拼好货,没所谓的。

我只要知道我跟我哥们儿一起买了一包一块钱的薯片,就已经足够了,这个去中心化的东西应该是让用户沉浸到产品内。

三、运营三件事

1.高裂变人群画像非常重要

我们过去看人,看的是年龄、性别、地域,但现在我们应该有一种好的方法,把高裂变人群提取出来。

至于提取方法,现在还没有看到非常有效的方法。

当然我觉得今天这个会场,本身就是高裂变人群的一个聚集地。

除了这种方法,是不是还会有其他方法。

比如说在跳广场舞叔叔阿姨们的用户群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样的人最有号召力呢?

不是前面领舞的那个人,是管喇叭的那个人,一般来讲,那个人会是群主。

包括在我们面对用户的时候,我们是用一种群聊的方式,还是用问卷用户调查表的方式,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点。

2.说话的方式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抽象的东西,叫距离、信任和价值。什么叫做距离、信任和价值,这个东西是可以成为一个公式的,所谓距离就是我们离用户的远和近。

举个例子:

如果现在喜马拉雅依然不采用微信运营的方式,而是用APP的方式,我相信他的获客会非常难。

因为APP的安装成本和门槛,对于用户的心理负担太重了。

如果我们要离用户更近,但近的方法不是装一个APP,我只需要用微信就够了。

但是微信上也有距离远近的问题。

比说是服务号还是订阅号对用户的距离近?这个东西很难判断。

如果你把服务号当成是一个消息通知机制的话,他就离用户近,是因为它不会被折叠,而且还可以置顶。

但如果当成一个内容分发场景,肯定是订阅号离用户更近,因为你每天都可以按照那个频率去发文。

怎么才能离用户更近一点?

可能是个人的微信号,就是你在我的好友里面,我每天可以看到朋友圈,这个时候我的距离有可能会是更近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如果当价值不足够大的时候,距离是决定性因素。

举个例子,我现在要喝一瓶水,眼前的这瓶农夫山泉我可以不花钱,楼下有依云的矿泉水,价格比现场这瓶高十倍,你说我是现在拿起来就喝,还是喝依云?

我一定选择是现在拿起来喝农夫山泉的。

但为什么有时候在医疗场景里,我们宁可去三甲医院排队,也不去人少的二甲医院?就是信任。

核心是说当我们面对用户的时候,我们衡量和判断的标准会是什么?

距离、信任、价值,怎么样去拉出来这个公式,这个可能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

第三件事,数据分析。

很多运营同学会说,我之前不是学理工科的,我只是文科生,所以我好像没有办法去玩转AARRR这样的增长模型,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

运营策略

因为提到数字,过去的十几年时间,我每天都在跟数据打交道。

数字这东西说到最后,也很简单,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核心是说,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里目标要明确。

如果说我们是新增效率的话,我们关注新增就好了。

如果我们看行为转换率,那就去看用户的动作,当我们把这些数字联结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构建起来用户的路径和闭环。

我们的获客成本,以及我们转化出来的收入,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藏在这样的一个以天,或者说以某一个单位时间为纵轴,以这些表头为横轴的数据矩阵里面。

当我们在做数据分析,或者当我们在准备做一个数据体系的时,最核心的是什么?

当我们确定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们最核心要干的,就是把表头做好。

什么叫表头?

简单举例,就是你投放什么样的渠道,你的方式是什么,你覆盖的人群数,他们的展现曝光数,他们的行为转化,最终的转化率一除就出来了。

其实在整个用户路径里面的数据并没有那么复杂。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拿到十几项数据,甚至能有几项数据就非常不错了。

所以数据这个东西,你如果把这个数据真要精确到小数点两位才能判断出来一个结论,大概率也有可能是不靠谱的,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想象。

 

比如裂变率1比3.5,分享率20%的一个基础数字,你就完全可以去做有效性的判断。

其实当你把时间拉出来,当有了基础数据,配合基础的分析方法,就足以推导结论了。

说说做模型的重要性:

运营策略

比如上图中的喇叭模型,是很多人去讲到和用到的,但这个模型里面隐藏着大量的细节。

之前主办的同学跟我讲,大家很多都是从业一到三年的运营同学画像,很多时候可能会碰到最初我在前面提到的这些烦恼,就是压力大、方法多、变化快。

别人一周之内出了三个爆点,我的爆点什么时候可以出来?

我每天都处在焦虑当中,我每天会去看大量的东西,我去试很多的东西。

在这儿,我想跟大家谈一个试的方法会是什么,如果说我们看到任何一件事情,我们上来就去抄,去抄一个海报,去抄一个话术,去抄整个的运营方案。

第一可能大概率会输,因为其实你并没有把自己的产品分析好。

第二你自己得不到沉淀和积累的,我认为构建模型才叫做核心能力。

我相信我们任何一个同学在这儿,其实都会非常深刻体会,这里面最难的并不是了解一个道理,而是怎么样把它一步一步落地。

比如网易精品课的海报刷屏,我想请问网易如果再来一次这样的海报还能刷屏吗?我相信一定不能。

当我们在做一个活动,或者在做一个海报的时候,我们的原则到底是什么?

比如说文案里面是不是要带数字,是不是里面要有一个真正有背书的人,是不是表达层级非常清晰?

比如说是什么样的人去做背书,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具体课程讲的哪些东西,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他可能是限时免费的。

当然我只是举的非常浅显的一个例子,但是我看到的是,在构建这样的一次运营的项目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有非常多的细节要点,可能不是你一个人完成的。

我们自己做的那一部分,你沉淀下来的方法论会是什么东西,这个是很重要的。

运营策略

上图这个是我的一些方法,那么同时我也会看到一个真正优秀的运营人,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工作?

当我们哪怕只是去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核心关注的是选题、标题、价值观和引导点。

至于里面的这些内容,应该怎么样去构建,或者说怎么样穿插,需要有三到四个不同的情绪点。

我们是不是有相应的故事的引入,或引发用户的好奇心,把我们自己的产品直接推到用户的面前,包括最后的分销和转化。

运营策略

我把这样的一个模型放在这儿,我觉得是大家可能不是说去照搬使用,而是我想跟大家一起看运营的这样的方法。

四、关于运营的几个心态

对于运营的同学来讲,心态很重要。

因为我自己其实也经历过很多运营的事件,在我们团队里面也有很多运营的同学,我也看过他们的成长,也看过他们的来来往往。

我觉得有几个事很重要的,这个是完全以一个人的发展为导向来讲。

运营策略

第一、小公司照样有好运营

我觉得小公司照样有好运营,不一定说你一定是在一个大厂,你一定是在一个爆品里面。

在小的靠谱团队里面,去做运营工作,你才有发挥的空间。

因为其实在这种小厂小公司,或者在小产品上,你发挥空间也许会更大。

而且其实对于每一个运营同学来讲,都会渴望自己的一个成名作,在一个小厂里面,你更有机会去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

你说你在一个王者荣耀的团队里面,你有什么可实现的呢?

就像我们CTO是王者荣耀团队的组成。

这是他的一句话,我在那儿,我并没有去获得这样成就感的空间。

第二、沟通和交流很重要

运营策略

运营的同学参加这样的一个会议,或者不断去沟通和交流的场景,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们需要去链接同路人,我们非常需要互相学习。

这里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学归学了,看也看了,数据我们也明白了。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形成了自己什么样的思路,或者自己形成了自己什么样的方法。

说小点的话是套路,而这个套路,是够你用一个月,还是够你用半年,还是能够帮助你做一个运营,在这条路上持续去成长。

其实关于运营的画像,我觉得很有意思,他可能是所有互联网行业里面,尤其是互联网骨干团队里面,看上去是入门门槛相对比较低的职位。

清华北大毕业生大概率可能是做不好运营的,因为不够下沉。

你必须得去非常贴近用户,你可能才能把这个事做得好。

其实运营的天花板又非常高,因为你的目标就是为了的CEO或者COO这样的角色。

我觉得在一个初级阶段,不需要期望把所有东西都学到,这是贪多。

 

我觉得核心是把一件事做好,把一篇文章做好,把一张海报做好,甚至于是把一句文案和话术做好,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沉淀和积累。

运营最大的核心不是生产套路,而是产品可能是生孩子的人,而运营是养孩子的人,而养的过程可能比生更痛苦更漫长。

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运营团队来讲,我们可以看很多,也可以听很多,但是把事情真正做在手上,把这个路走在脚上,可能是最好的一个发展历程。

主办方介绍——

运营小咖秀:爱盈利旗下性价比最高的互联网运营学习平台。

每月定期举办多场运营主题的线上分享以及线下沙龙活动,累计活动百余场,深受广大运营同学的认可与好评!

本文干货清单

一、运营的三个趋势

1. 年龄在变,生活方式在变

2.互联网环境的变化

①社交关系。

②支付手段的代际变化

3.人群的行为特征在变化

二、运营的核心

1.我们需要看的更多是感受

① 关系链

② 向下圈层的渗透

③ 利他

2.谈增长

增长的本质是流量

三、运营三件事

1.高裂变人群画像非常重要

2.说话的方式

3.数据分析

四、关于运营的几个心态

1.小公司照样有好运营

2.沟通和交流很重要

产品可能是生孩子的人,而运营是养孩子的人,而养的过程可能比生更痛苦更漫长。

本文内容来源于:前瞻网,不代表运营狗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运营狗官方处理。

特别申明: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给运营小伙伴提供便利。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爆红的背后,有哪些可复制的运营策略:https://www.zcly.cn/4520.html。
(1)
运营狗的头像运营狗官方
上一篇 2018年9月3日 13:08
下一篇 2018年9月4日 13:1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QQ:1124602020
微信:vl54120
备注:周一至周五全天在线,周末可能不在线,另外联系时,请告知来意。

公众号
交流群
运营狗会员,开通可享海量资源与多项权益,点击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