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诺兰的信条让不少人看了电影看解说,看了解说之后还是迷迷糊糊的;信条里有一些理论甚至可以用在我们日常工作上,比如本文作者就用因果论的方式对设计中改方案的因果问题进行讨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即便是《信条》在预告片中抛出了时间钳形、相对论、因果论、祖父悖论等理论,但仍然不妨碍大家去电影院二刷、三刷这部跳脱惯性思维、玩转时空逻辑的诺神新作。
本次将采用诺神在《信条》中因果论的论证方式,来探讨下“改稿”这个果背后的因。
一、我们的正向设计思维
这套双钻模型,相信大家在日常的设计流程当中常常用到,不仅能够保证设计产出的合理性,还能在设计评审阶段给出完整的设计推导逻辑。
二、那为什么还是有改不完的稿?
不知有多少屏幕前从事交互设计、UI设计的你,使用无数设计师推崇的思维模型,给出一份自己精心设计、耐心推敲的交互稿或视觉稿后,仍然会进入到设计师“闻之色变”的改稿环节。
可能是一堆同事围在你工位后面指点,又或是收到类似的调整建议?
无论在评审会上通过自己的设计逻辑进行据理力争还是唯唯诺诺接受各种“调整建议”,都难以躲过的一次又一次改稿。
面对着文件夹当中数不清的“最终打死绝对不改版”,设计方案通过似乎变成了一个概率学游戏;难道下次过方案时,还要再经历这样的摧残么?
三、问题出在哪?不同职能的利益角度
首先,有一个类似《信条》中无法改变时间发展的因素,就是我们无法将评审会或设计沟通中其他职能角色的设计审美及用户体验知识同专业的设计师拉齐。
因此,我们就需要同男主一样,主动发掘一些可以自我改变的因素,来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改稿这个结果。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作为飞速发展的行业,其高效的生产力与明确细分的生产关系密切相关。
互联网公司大多会以这套AARRR模型来结合各自产品所处的成长周期来定位当前项目的核心目标(收入增长)及发展策略。
因此拆分到不同的岗位的,通常也都是一个具像化的指标,以便大家围绕着明确的目标快速高效工作。
抓取了脉脉上产品、运营、技术三大岗位招聘描述的高频关键词,不难发现,三大岗位的核心目标都能较为直接的帮助公司实现“收入增长”的关键指标。
反观抓取到的设计岗位描述关键词,也是他们最擅长的用户体验、界面设计。
但是清晰易用的操作流程、美观富视觉的表现、舒适情感化的用户体验,“看上去”貌似对“收入增长”这个核心目标的影响“并不关键”。
这种“看上去”使得以视觉表现及用户体验为驱动力的设计师们陷入了死循环——从方案设计到上线反馈,往往并不是我们最初设计的那份自我认可度最高的方案,而是产品、运营、技术较为认可的方案。
因为这个大家所认可的方案,更多是围绕着产品、运营、技术的核心目标来实现的。
当这种情况频频发生时,大家对于设计师的认可度就会有所下滑、“最终打死绝对不改版”的设计稿也会堆积如山。
而设计师也成为了长期处于接需求、做需求、改需求的“流水线设计尸”,逐步被边缘化。
四、“回到过去”明确自我定位
设计师对于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具备较高的自我驱动力,但也因此容易忽视掉整个产品的商业模式与核心指标;殊不知被忽略“收入增长”,往往是整个公司优先级最高的战略目标。
假设能够在设计的全流程当中能够将收入增长、流量新增与活跃定为核心目标,再结合个人专业能力,输出以商业效益为结果导向的设计方案;将设计师的核心目标同公司“收入增长”紧密关联,是否整个设计方案的推动和落地都会更加顺畅。
因此,处于产品的设计供需关系中,当设计师能够主动探索需求背后的商业模式,从不同利益角度思考时,往往能够主导或推动产品寻求最优解,从而持续帮助团队获取更高价值增长。
五、再来举个“栗”子
淘宝更新后的黄金流程交互体验,可以说是将设计驱动产品优化的理念最直观的表现出来了。
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界面的静态框架,利用5G同视频信息流的结合,将原本高深莫测的推荐算法巧妙的同设计语言相结合。
六、找到自己的设计”信条”
《信条》中的关键人物Neil,从未来逆行帮助男主完成任务;而现在回看曾经的设计需求,往往可以梳理出一些提升个人“商业赋能”思维的小细节。
设计需求前的准备阶段:
设计需求中的输出阶段:
设计需求后的复盘阶段:
七、结尾的话
在日常的交互设计、UI设计工作中,还需结合实际产品情况及公司现状进行权衡。
且每个设计师对于自我的认知与定位皆不相同,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坚持下去,便是属于你的设计“信条”。
So 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
本文由 @乔纳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