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在工作时,也要保持一个变化的思考,从“结果”开始想问题,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结果导向”的一些分析和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只有拥有“怎么才能”的思维,你才会去思考到底如何完成的问题;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怎么才能”四个字,会出来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才能减肥,怎么才能考出好成绩,怎么才能拥有一份轻松的工作,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似乎知识泛滥的今天,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以前搜索都是以“为什么”为导向,而现在的大数据调查,变成了“能不能”、“怎么才能”。
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一生都在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做选择,它就像一个分叉口,随时让自己面对不同的处境,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
当你为了一件事情思考“能不能”的时候,得到的答案一般为“能”或者“不能”。
能与不能之间,找出来的理由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不能”会多一些,这意味着“在没有开始行动前”,多数人是被“不能的理由打败的”,而不是某个问题行动本身。
当你思考“怎么才能”的时候,思维就发生了变化,首先就自动拒绝了“不能”,然后在“能”中找出各种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在工作场景中,其实能不能,怎么才能是一种思维定式,高级领导者一般自动过滤了“能不能”,主动选择“怎么才能”,这样就能带动团队为了某个目标而绞尽脑汁的寻找答案。
01 逻辑导向
现在我们幻想一个场景,当领导给你布置了一个任务“明天下班前我需要一个关于产品的解决方案,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出来”,显然这是一个被动的“目标”和“任务”。
当一个人接受到任务指令的时候,大脑中会出现两个不同指令的条件反射:
比如:“天呐,时间这么紧,能不能完成?”,其次就是时间就剩这么多,我该怎么完成,需要调配什么资源,找谁要素材,找谁帮我设计“插图”,去哪个网站找模板等等。
被动目标往往是“被别人推动和要求的状态”,主动目标是当接收到指令,把目标主动转化成某种动力,从而变成自驱力,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在当中也得到了自我的成长。
那么这两种思维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呢?
逻辑导向的驱动不同,当一旦选择了能不能,你的第一幻想便是“我能不能搞定”的问题,当选择了怎么才能,就把思维转化成了怎么做好或者更好的状态迎接问题。
你看,这两种不同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对某些事情的直接看法,它同时也决定我们在做事中成为一个主动出击者,还是一个被驱动者的核心因素。
这两种思维惯性一种是以“结果导向”全力以赴的在寻找答案,而另一种则是围绕问题的本身展开各种理由,容易的事情是不能带来成长的,它只会让自己在操作层面熟能生巧。
每一个大概率看似不能的任务,其实背后都有一条通往解题的方向,当认真思考或不停的寻找答案的时候,其实并不是陷入了“问题”的本身上面,而是自我的认知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身边有很多做新媒体的朋友,他们当中不乏很多新媒体创业年收入破百万的人,也有很多辛辛苦苦一年变现寥寥无几的人;那我们来思考,同样是做新媒体,别人就可以年入百万,自己却不能,为什么?
这当中的“屏障”其实就是“能与不能中间的认知层”,那些能做到的人,从前期就在观察别人的底层逻辑,商业模式了,从而围绕目标“我怎么才能”展开进行。
那些做不到的人,就无法跨越这中间的“认知鸿沟”,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认为目标很远大,无法实现,在能与不能之间徘徊,最后陷入了“还是算了吧”,“就这样吧”的状态中。
其实很多事情,你不试试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主动出击,躬身入局的亲身体验会让你在遇到的困难中解锁新的认知,也能学习到新的知识。
思考的逻辑导向直接决定着“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
能与不能是“过程导向型思考”,然后在推演结果;怎么才能是“结果导向型导向”;当自己为结果负责的时候,就会不断的倒逼着思考“过程”怎么办——用结果去驱动过程和用过程去驱动结果,完全不同。
02 过程导向型思考
过程导向型思考就是注重目标中过程的情况,结果导向型思考就是注重结果,反推过程,一般情况下,过程型导向思考者的优势在于细节的处理,结果型导向思考者更看重效果。
我没有得到任何权威说过过程型思考不注重结果,结果型思考不注重过程,但还是想分享几句耳熟能详的话,以便供您判断两者运用的场景和发挥的不同价值: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过程导向?
比如:领导都还没有下班,你怎么敢下班呢?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结果导向?
比如:做虚弄假?没有吧,我这是进行价值包装!
那么我们在谈“过程导向型思考者”和“结果导向型思考者”的时候,通用场景下在谈的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其实是形容什么样的做事风格,比如技术工程师想展现他的专业能力,说以过程型思维为导向,显然没问题。
比如管理人员想强化他的管理目标,说是就是结果型思维驱动导向。
我对两种思考方式本质并没有特殊的敏感,但却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看法,所以才重新思考“导向性问题”;因为不管是“过程”驱动还是“结果驱动”,从字面角度都很好理解。
过程即事物发展经过的程序,结果即在某段时间内,事物发展的最后状态,后面加上“导向”的话,就是告诉你在价值上或者行为方式上的侧重点。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手段,也同样适合自我管理,两者虽然都是围绕目标进行,过程导向型思考者与结果导向型思考者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过程导向型思考者一般不会为一件事情去轻易许诺,也不会轻信许诺,换句话说一般不愿意抗下巨大的责任或者是目标。
他们不会自我洗脑,也不会相信洗脑,因为过程导向型思考方式,本能的反应,不会对奇迹,甚至于远大的目标本身敏感,而是要刨根问底,比如上述我的说,实现一百万目标的案例。
过程导向型思考者,他们会思考这件事如何实现的?方法、手段、逻辑在哪里?现在的环境,条件会不会发生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
在这种刨根问底的过程中,人的见识、逻辑、独立思考能力、专业能力会陷入自身的“能力舒适圈”,问题是在“舒适圈内思考”,所以无形之中,就加上了一层思维的囚笼。
以过程导向型思考很容易让自己弱化那个“大目标”,而陷入阶段性“小目标”中。
部分人因为习惯于注重过程思考,行动中就会过于聚焦关注某个细节,在细节中徘徊不前,最终会浪费巨大的时间成本,达到的大目标效果就会偏差太大。
对于过程导向型思考者而言,他们更在意整个过程中是否实现价值,是否享受或者是竭尽全力等。
据观察:过程型导向思考者更容易在过程中迷失方向,陷入思考黑洞,因为涉及细节较多,也就意味着每个细节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也就有不同的路径答案。
一旦涉及各种各样的答案,可能方向辨别度就会降低,进入迷茫状态,最后看大目标发现偏差感可能就会更高。
过程导向型思考和结果导向型思考本质是围绕要目标进行的,目标的驱动,当中的变量决定你要用哪种思维方式。
我很喜欢这样的一段描述,当我们谈论过程思维还是结果思维驱动最终目标的时候,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阶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看。
当一件事情需要进行“过程控制”的时候,要思考这个过程到底是不是为了想要的目标进行,不考虑输出有效结果的思考过程都是无头苍蝇,瞎折腾。
当我们口口声声说:“无论如何,给我结果”时,也要想想这个目标用什么过程来得到,没有分解到过程的结果要求都是“耍流氓”。
在目标感不强烈时,运用过程导向型思考要小心陷入“细节僵局”,反之目标感如果强烈,用最终想要的那个目标去倒逼“事情的过程”,得出来的路径完全不同。
03 结果导向型思考
当有了目标之后,结果导向型思考是一种“主动出击状态”,围绕着目标去做过程的拆解反之更有效。
首先,“以结果为导向”不是“唯结果论”,而是“围绕自己想要的结果来定制计划”;我认为,将“结果为导向”作为“人生态度”或者“万事准则”,其实没有任何问题。
硬要说有问题的话,我认为可能会更早,更多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和“失败”,然后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但请相信,只要应对的方法得当,长期来看,这绝对对自己有益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具备这种导向,只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的洗礼,逐渐的变得弱化了。
不妨笔者带你来思考想“以结果为导向的人生态度”是怎么来的?
一个人只要开始学习,那么他就有基础的“哲学问题”:比如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随着时间的拉长,开始思考我要上什么大学,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有使命吗?
这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属于“定性”的问题,不要说小时候,即使用尽一生去顿悟,有的人可能也想不明白一个真正想要的答案。
但有些问题就属于“可实践范围”,即我不知道正确答案,但是我要去实践,因为只有实践,就可以看到结果,这类问题我把他统称为“可实践问题”。
在这两个问题当中,后者相对来说更实用,因为它们一直在立即指导着我们接下来的行动,而且没有这类问题,我们就会陷入迷茫中。
比如5岁时候,父母鼓励我们去上学,于是每天就有了基本步骤,穿衣,刷牙,洗脸,吃饭,穿校服,出门,你看这一切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自己独立去上学。
那个时候,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绕上学,如果没有“上学”这个结果导向,我们就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这就是最早“以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它几乎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那么以结果导向为什么会逐渐的从大脑中蜕化呢?
因为随着时间的拉长,我们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比如到了初中,学科越来越多,目标难度也越来越大,成功的资源越来越少,就像高考一样,一个地方一本的录取率15%就很不错了。
所以会随着这样的过程,在人生长跑的赛道上,越来越多的人会掉队,并在掉队的时候安慰自己,目标太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还是算了吧。
于是,多数人会对残酷的生活进行妥协,然后就有了这样的自我安慰状态:
比如虽然结果不好,但是我努力了,可能是运气太差问心无愧就好了,或者虽然结果不理想,也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挺开心的。
这种典型的自我安慰模式,实则是给结果和目标间的范围差找个合适的理由罢了,长期以往,就进入了“自循环”状态。
那么换个维度,真正以结果导向的人会是怎么做呢?
心慢下来,列好计划,学好基础,打牢知识,逐个攻破,当把一切做完的时候发现似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并不是太难。
另外多半的事情,如果我们早早地“以结果为导向”制定计划,当结果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快速的找到“薄弱项”和“问题所在”,而不容易觉得自己哪都还行,把失败归咎于天命。
以结果导向的人,会对失败更加敏感和在意,从长期角度看他们也能从这份在意中受益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一时间,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愤怒和闷闷不乐。
然而,冷静下来后,他们会发现,正因为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针对结果,在遇到失败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找到自己失败的地方在哪里,这些人会更快的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从而进行下一次努力。
渐渐地,“失败”对这些人来说反而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事情是未知),而是可以用来学习和获取经验的宝藏。
那些随遇而安的人,却是最怕失败的人,他们既不知道失败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失败后怎么办,他们假装很快乐和无所谓,却未必能挺过大风浪。
以结果导向的人不是“唯结果论”的人,也会经历失败,但是也能从失败中获取很多有用的东西,既然如此,他们并不是“必须成功”的。
正因为结果性强烈,所以“容错性“就会很低,因此在实行计划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plan B、plan C方案,让他们不容易陷入“困境”中。
既然如此,对于这类人来说何须不择手段?真正不择手段为了目标的人是那些从不好好制定计划,却夸口一定可以的人。
以结果导向的人,随时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体会到“阶段性胜利”的快乐,也能扛得住“阶段性”压力带来的焦虑,也能将自己生活中的社交和娱乐“量化”,更加舒服的享受它们。
原因是因为一方面,以结果导向的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是有进度条的,他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为之欢呼雀跃。
另一方面据我观察,那些明确目标结果导向强的人,他们不仅不无趣,反而有着丰富的业余生活。
我原来在带部门的时候,有个员工令我印象至深,他每天都给自己制定苛刻的任务,要求尽可能高效的完成,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多面手。
我深深的体会到——越是“以结果为导向,目标明确的人”,他们更清楚自己要付出什么,抓紧做完之后全身心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他们不仅不会无聊,反而过的更精彩。
在目标中,而过程导向思维的人,就不会有这么深刻的认知,因为他们的每一步都很谨慎,生怕走错了,其实在这过程中,就失去了很多机会。
04 怎么才能
读到这里,开篇的“怎么才能”题解也就有了“明确的答案”,以结果导向思维开展“怎么才能”去做出2-3个不同的方案。
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尽管最后目标可能会有所偏差,但想要的结果应该不会太差。
我大概汇总了一下,“怎么才能”从工作层面分为4个部分:
- 明确客户目标和周期;
- 明确客户需求;
- 对标客户需求进行工作;
- 确保工作内容能够产生预期效果;
在开始之前,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是内部还是外部,谁需要我的工作成果,谁来评价我的成果,谁为我的成功买单,比如这个月要完成多少的业绩,我个人要减肥多少斤等等。
明确客户之后,就是数量的要求、质量的要求、时间的要求、成本的要求。
客户不仅仅需要成果,还需要在预算范围内,按质按量按时的达到交付成果,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就需要提前反馈沟通,给予别人调整计划的时间和空间。
要知道,工作围绕客户需求展开,做客户需要的,而非自己认为客户需要的,不要提客户做决定,工作的创新创意更快,更好,更省的提供成果,而非改变应该交付的成果。
随时反馈任务进度,让客户可以掌握工作的进度,合理安排后置任务,同时客户需要的是成果,工作评估也是成果。
过程中无论做了多少事,只要没有达成目标,交付成果就不算完成工作,如果没有产出成果,就必须要主动协调资源,推动问题解决,如果已经产出成果,就需要及时沟通,便于衔接和推进。
从理论角度,做到以上四点并不是最难的,用“怎么才能”驱动,以结果为导向工作真正困难的地方有3点:
1)工作内容是交叉复杂的
我们每天计划不同的工作,服务不同的客户,满足不同的需求;而其中的优先级需要凭借对业务、对公司、对部门、对计划的理解,灵活调整,合理分配精力。
2)工作限制是动态变向的
即使对任务,对计划都了解的非常透彻了,还需要面对工作当中的各种异常,比如客户调整了目标,客户临时增加了活动,客户的资源不足、能力有限、环境改变、优先级的调整等。
3)工作难度是逐渐上升的
以结果为导向做到50分需要50分努力,做到60分需要70分努力,做到100分需要150分的努力;所以绝大多数团队不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到与灵活协调落地的问题。
从工作角度层面思考上述问题,本质是战术层面的事情,想要突破这三个难点就不只是战术上能解决的问题了。
从战略层面更重要的是选择和取舍,围绕起心动念反复思考,谁才是你的真正客户,他们需要什么,我该怎么给他们解决问题。
记住,客户是为你工作买单的人,可能是内部也可能是外部,只有一点永恒不变,客户永远是出价最高的那一个。
如果从个人角度出发围绕“怎么才能”去思考成长的问题,也许路径相对就不会那么复杂了,比如“学习什么内容”“见什么样的人”,“需要调配什么资源”等。
05 写在最后
“能不能”与“怎么才能”直接决定了做事态度。
过程导向思考和结果导向思考没有对错之分,核心在于哪个在价值序列中排在最前面,并且具有压倒性的权重,怎么才能。
作者:王智远;公众号ID:Z201440;思维跃进,独立思考,不知名上市公司互联网学者,每周佛系更新,这是一个帮你提升个人价值的地方。
本文由 @王智远 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