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许多关于如何选工作的问题,今天统一回答。
在职场上,不同种类的工作能带给我们的成长方向是不一样的。并且不同的工作,含金量也大不相同。
有的工作做了5年10年,和做一两年没有什么区别。但有的工作,做半年所收获的成长,可能比别人做了3年的还多。
首先,这和公司的性质及所处的成长阶段有关。
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和公司,你的成长速度也是搭上火箭一样迅速。很多工作的范围和方式都没有形成规则和定局,混乱造就了机会。
就像《权力的游戏》里小指头的那句名言:
“混乱,是上升的阶梯。”
比如,如果你在互联网行业的初创公司,一个人可能要身兼数职。
累是肯定累的。但短时间里你会接收到高密度的信息知识轰炸,可能同时要处理好几个项目,这种“魔鬼训练”能让人成长得非常迅速。
最直观的表现,你一个人能同时做3个不同类型的项目,那就是比只能做1个项目的人跑得快。
所以如果你正年轻,想要短时间内超越职场上的同龄人,那么这种公司是能够满足你的。
只是这种工作的压力和强度会非常大,而且很多岗位的工作都是吃青春饭。可以当自己短期内的一剂猛药,但不能一直服用。
另外,在这样的公司你会时刻处于变化的状态中。
这就要求你对前方市场保持非常灵敏的嗅觉,能够随机应变,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知识技能模块。
这种路线走到最后,你就是一个六边形人才,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未来跳槽时,可适配的岗位,行业和公司都会大大增加,可选择范围会很多。
但如果你在传统行业的公司,每天朝九晚五按时上班,什么事情都按照既定的流程走,最后很容易变成单线程的人。
在这种公司里,工作模块都是已经固定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很清晰的一亩三分地。大家彼此协同配合,很少有打破边界互相融合的机会。
虽然你能获得专业全面的培训,公司也愿意花大力气去投资员工的成长。比如丰富的工作技能培训,给你接触更知名品牌客户的机会,提供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和案例等等。
但你也很容易看到自己的职业天花板。
因为上升通道是比较固定的。只要公司的业务稳定,上面的人不走,你就很难再升上去。
所以在这种公司里,你的成长速度一开始是肉眼可见的迅速,可是到后面越来越慢,最后甚至陷入停滞不前。
以上,是公司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接下来到具体工作上,有3类工作是值得大家重点去关注的,它们能帮你迅速成长。
下面一一来讲。
1. 钻研型的工作:拓展你的知识体系
这一类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拥有很全面的知识体系。
换句话说,上手门槛比较高,并不是谁都能做。
典型的例如程序员,商业顾问,产品研发,建筑设计,视觉设计等等。
通常这类工作,在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设置了相应的专业课程,需要读很多书考很多试拿很多证书。
所以到毕业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剩下的,就是在具体公司具体项目上不断打磨和更新这些理论,用实操经验来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就是钻研。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弟子一样,学习了心法和基本招式,总要出去跟人打几场才能成长。
这时当你遇到的“对手”越强,你的成长就会越快。
遇到江湖杂鱼小虾米,你打10个都不会有什么突破。但如果你遇到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打败一个就能扬名立万。
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一直做自己容易上手的工作,永远都是原地不动。只有做过一些重大的,艰难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工作,你才能芜湖起飞。
所以,请给自己“加麻加辣”。
最典型的方法,主动去做一些超出自己知识体系之外的事情。
Learning by doing.
比如做品牌市场的工作,也要去了解一些电商领域的知识。虽然两者有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但谁说彼此就没有关联和互补的地方?
品牌策略不能只是高高在上,说一些大而空的口号。它也要落地到销售层面,成为帮助销售的指引。
电商营销不仅是打折卖货这么简单,背后的运营逻辑,精细的颗粒度执行,都是创造品牌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在很多甲方的电商部门和品牌部门是分开的,但谁说未来不会合并到一起?
对于消费者来说,你在哪里卖货,怎么卖货,跟你在哪里讲价值观是统一的心智印象,品牌不能人格分裂。
我不能一边做高大上的品牌形象,一边在天猫上天天打折说满500减200。
所以,一个既懂品牌也懂电商的人,他拥有的知识体系,面积更庞大。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各种困难和痛苦。因为很多东西要重新学,以前的做事方法和认知逻辑,要全部改变。
可能过去你以为做营销的一套方法论,到了电商这里就完全颠倒了顺序。
可能你要拿着天猫京东的项目文件反复研读和琢磨,去看人家的底层逻辑,去了解平台最在意的东西,然后反哺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做调整和拓展。
这就像以前你练的是武当派的太极拳,现在突然让你学少林寺的罗汉拳,觉得膈应是自然的。
但是,学习罗汉拳并不是让你完全抛弃太极拳的基本功。而是记住太极拳的招式,同时再开辟一套新的知识体系出来。
最后的结果,是你可以左右互搏。左手能打太极拳,右手能打罗汉拳,这时你就无敌了。
不断钻研,钻研到老。把时间拉长来看,你的成长速度会非常惊人。
2. 销售型的工作:锻炼你的情商沟通能力
这里说的“销售”,是广义的概念。
并不是只有卖东西,才叫销售。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别人的钱装在自己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观点装在别人的脑袋里。
巧的是,这两件事都可以用“销售”来解决。
因为销售,本质上是说服。说服对方买你的东西,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很多人觉得,自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只适合做闷头钻研的工作。
这话其实不准确。
会钻研,不代表不会说话。相反,一个专业技能优秀,又善于沟通的人,内外都吃香。
职场上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工作,比如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市场经理,商务对接等等。
这些工作和第一类钻研型的不同。它们不用在专业知识上做到极致精深,只需要具备普遍的行业常识就好。
更多的,是通过沟通来协调团队的不同成员,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做事情。
所以情商,在这种工作里非常重要。
比如你要听得懂话外之音,顺水推舟。
虽然对方说得很委婉,但实际上是在拒绝你。这时过分的坚持只能起到反效果,还不如顺着对方的意思下台阶,择日再想办法。
比如你要挖掘对方真正的需求,重点攻破。
有时候嘴巴上说的不一定是真的想要的,有可能是碍于某些场合不便多说。
看说话人的角色立场,揣摩背后的利益关系,观察现场人物之间的表情动作,这些都能帮你找到对方想要的东西。
总之一句话,做事不要莽,三思而后行。
用对方感到舒服的话语,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这就是销售型工作的最终目的。
能把这种工作干得好的人,是不受行业限制的。
我见过一个地产中介,跳槽去互联网做地推,然后又去做广告销售,后来再去做艺人经纪。
这几个行业,乍一看八竿子打不着对吧。但大家仔细想想,这些工作有没有什么共性?
没错,都要和起码两种以上的人打交道。
地产中介接触的是买家和卖家。互联网地推接触的是消费者和商家。广告销售要接触甲方乙方甚至丙方。艺人经纪最复杂:明星本人,经纪公司,节目组,粉丝,公关,媒体,一大票人都要打点好。
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坚持3年以上,再笨的人都会变得很会说话。
再比如我认识一个金牌销售出身的直播网红。他卖过电饭煲,卖过衣服,卖过汽车,甚至卖过卫生巾。
对他而言,卖什么不重要,把产品说明书背下来,把卖点梳理清楚就好了。重要的是,你卖给谁,你是不是懂得洞察人心。
向一个家庭妇女卖电饭煲和卖衣服,有本质的区别吗?没有,你面对的是同一种人。既然是同一种人,那么打动她的话术和方法,就有共性。
抓住这一点,卖什么都卖的出去。销售型工作,就是这个道理。
3. 需要算钱的工作:培养最底层的商业思维
最后这种工作,很少有人提及,但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会算钱?
因为现代商业社会,钱,是支撑所有运营流转的基础。
生产商品需要钱,铺设渠道需要钱,打广告需要钱,招聘员工需要钱,商业合作也需要钱。
离开了钱,一切商业行为都不成立。
而钱,在不同地方扮演着不同角色。有的时候叫“成本”,有的时候叫“支出”,有的时候叫“借款”,有的时候叫“利润”。
我们不必像专业会计那样弄懂这么多概念,但基本的收支盈亏表要能看懂,弄清楚。
有没有赚钱,有没有亏钱?只有这样,你才摸到了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
比如在广告行业,最容易创业成功的人是做客户服务背景的人,甚至很多广告公司的老板,压根就不懂做广告。
但他懂得如何控制成本,如何扩大利润,懂得做什么业务赚钱,做什么业务亏钱。
所以即使他不懂广告这个专业本身,却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召集起一帮懂专业的人来为他做事。
反而是许多知道如何做好广告的人,却不懂得如何经营公司。
比如为了凸显公司的艺术气息,花了大价钱把公司装潢地像个艺术馆一样。
创意氛围是有了,但这笔钱花下去,能否产生价值?能否吸引住人才?能否给内部的工作产能带来增益?
换句话说,你的ROI体现在哪里?
还是说,这仅仅是满足老板的个人兴趣?
会算钱的意思,是我投了这笔钱出去,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回报,能产生多少回报,这个回报值不值得我投这么多钱。
再比如项目管理。一个好的项目管理者,对钱一定是很敏感的。
需要为客户做多少事情,中间会产生多少成本,内部产能跟不跟得上,是不是需要外包出去一部分,哪些部分可以外包,项目到底能赚多少钱,最后项目的整体利润率是多少。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东西,要算的清清楚楚。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亏本做。就算是暂时亏本做,也是为了以后能够长远赚钱而做。
这是最基本的商业原理,要弄得明明白白。
懂得了如何算钱,无论以后是去创业还是做管理,都非常有帮助。越早弄懂这些,越容易看透这个行业的本质。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最容易让人成长的工作有3种:
1. 钻研型的工作:拓展你的知识体系;
2. 销售型的工作:锻炼你的情商沟通能力;
3. 需要算钱的工作:培养最底层的商业思维;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共勉 =)
-END-